省政协企业家联盟吴刚理事长带队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考察交流
2021年6月2日,由辽宁省政协企业家联盟吴刚理事长带队,前往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考察交流。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长钱建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张树江、党委副书记孙爱军、副院长黄海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仲崇民,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王文武等出席交流会议。
钱建华校长首先对吴刚理事长一行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学校的相关情况:
坐落在“雷锋之城”抚顺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堪当工业脊梁,以其深厚炽热之气韵,孕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石化栋梁。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工业当先,石油化工成为国家建设重中之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应运而生,这所1950年建立的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被誉为“石油化工人才的摇篮”。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共建,石油石化行业特色一直是她耀眼的徽章。
71年栉风沐雨,辽石化大见证着祖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变化。从“高风险”、“高污染”、“高消耗”到“高贡献”、“高收入”、“高层次”,我国石化行业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学校不忘教育初心,作育石化英才,13万多名毕业生已成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的管理及技术栋梁。
接下来,吴刚理事长介绍了联盟的发展历程:
2017年1月,奋勇争先、锐意进取的辽商精英,汇聚在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沈阳。在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的指导下,拢聚一大批辽商经济界政协委员,正式成立了辽宁省政协企业家联盟。通过上百名辽商精英的认可举荐,吴刚出任第一届联盟理事长。
联盟秉承“创新、协作、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意在集群之智,群策群力,为在辽企业办实事,以振兴东北经济、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优化营商环境为己任,积极与各级党委、政府,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反映会员意见、建议与合理诉求,为全省地方经济、项目对接、教育文化、公益事业、国际交流等方面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辽宁省政协企业家联盟吴刚理事长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钱建华校长就校企合作,创办校企共建学院进行了初步交流,双方与会代表介绍了自各的优势和资源。通过此次会谈,吴刚理事长希望为联盟的会员、会友企业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建立对口的产学研实践基地,为企业与院校架起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院校专利成果的转化。
钱建华校长对吴刚会长的想法十分赞同,他表示校企合作的意义就是将高等院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资源进行交互,将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需求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通过协调、互动和分享等长期合作模式达到高校人才培养成果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目的。校企合作也是我国现代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间的竞争越演越烈,降低成本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的成本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许多企业都希望能够有效的降低培训成本,即希望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就能达到岗位的要求,而不需要再次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偏差。现在许多高校毕业生往往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需要企业在他们上岗前对他们进行二次培训,这样大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由于现在人才的流动性增大,许多企业在付出了沉重的培训成本之后往往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这导致现在许多用人单位在岗位招聘时往往都会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这种情况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是相当不利的,他们往往由于没有工作经验而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这也是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和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岗位需求和变化,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符合社会需要的经世致用的人才。
本次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接下来双方会就具体的合作事宜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近年来,辽宁省政协企业家联盟携手辽宁民进企联会,注重研究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动态,着力发挥桥梁纽带和智库平台作用,联合国研经济研究院的资源优势,强化企业、院校、科研院所、政府和各商协会间的项目资源对接、产业化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简介
学校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有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学校占地面积1890亩,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图书馆图书资源总量251.9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学校设有20个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学校是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翻译(MTI)和艺术(MFA)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五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辽宁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8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含硕士领域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优势特色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1个、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重点支持专业2个、示范性专业5个、特色专业2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实践实训等中心和基地29个、资源共享课9门、视频公开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2013年以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获批省级优秀教材8本。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广泛开展,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702项、省部级奖励1439项,被团中央确定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KAB创业俱乐部高校。
学校建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8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34人。学校引进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现有国家级人才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7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6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9人,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
学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等项目。学校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7个科研平台被确定为辽宁省高校首批开放的重大科技平台。建有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投资1亿元的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学实践创新中心获批2021年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支持项目。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了石油化工联合实验室;与抚顺市人民政府、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并注册成立了辽宁泓顺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学校与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50多家企业和研究院签署协议,形成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群,其中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1个。
学校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先后选派325名教授博士深入全省218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咨询600余次,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解决了300余项技术难题,突破国家“卡脖子”技术1项,5项成果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一流学科2019年重大标志性成果。辽宁省环保产业联盟工作有序推进,联盟主动对接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深入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校地、校企研究院,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聚焦石化产业急需,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成果转化。联盟召开了多场就业招聘会、科技成果对接会,成功举办两届大学生创新大赛,引进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芬兰、韩国、日本等17个国家的49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1+2+1、2+1+1”等培养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4+1”研究生培养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
辽宁省政协企业家联盟秘书处
2021年6月4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