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是不变的追求——来自2024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的启示之一
从风景到场景,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旅游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观光”,而是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面对持续火爆的文体旅融合发展热潮,作为文化大省、体育大省、旅游大省,辽宁以体育、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动文化繁荣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加快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2024辽宁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品质取胜融合聚力,辐射带动全域提升,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动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建设。从项目对接洽谈、签约落地、展览展示的实际效果看,这次大会实现了“一地举办、带动周边、辐射全省”的初衷。
当下,各地花式揽客、奇招频出,“热搜”频繁刷新、“爆品”持续破圈。在文旅“热”中,我们更需要“冷”思考:流量“退潮”之后,文体旅产业如何持续“红火”?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提出新命题、新目标、新要求。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我们首先要明确“高品质”的标准是什么。这次大会给出答案:高品质的“高”在于实现全业态、全产业链全方位升级、高水平发展;高品质的“质”在于能够提供深受群众欢迎、市场广泛认可、口碑享誉四方的高品位产品。
追求高品质,我们从哪儿着手,如何解题?
做足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增量篇”,为推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厚植优势,全省各地紧密结合实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朝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局长王永辉表示,做好历史文化景区提质升级工作,把更好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展现出来,把三燕古城打造成为辽西乃至东北亚的一个文化高地,把辽西走廊重要节点城市的名号叫响。
眼下,各地文旅市场综合效益参差不齐,主要在于资源开发统筹不够,产品缺乏核心原创内容,游客“过路”多、“过夜”少。很多与会者表示,解决这一问题,还要树牢精品意识,坚持高端定位,加大品牌开发培育力度,推动从“吃住行”到“游娱购”等各领域涌现出拥有长久生命力的经典IP,让游客发现并体验辽宁的美、秀、萌、靓。
出“金点子”、找“好路子”。携程集团高级副总裁王韦表示,从“名山大川”转向“人间烟火”,随着游客旅游消费升级,文体旅市场需求扩大,文体旅融合发展迎来新机遇。目前辽宁游客稳定增长,省内文旅产品形成了差异化的良性竞争,王韦看好辽宁文旅。
追求“流量”、博人“眼球”,但不能单纯追求“流量至上”,也不能只停留于“眼前利益”,只有在打造精品、树立品牌上下功夫,才能让“诗和远方”直抵人心、打动人心,变“流量”为“留量”,让“网红”变“长红”。
“把好内容关、推广数字化,对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旅游景区协会露营分会秘书长李会来认为,实现“高品质”,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加强产品内容创新、呈现形式创新,将景点与路线、旅游与文化等串联起来,实现数字化的展示、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让辽宁的优质资源在多元场景融合下,成为吸引更多游客的‘流量密码’,就要强化数字赋能。”对此,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韵江解释说,要打通文体旅各类资源各种要素间的堵点,让数字技术链接供应者、消费者和管理者,实现产品创新、产权保护、交易支付、客服反馈等各个链条贯通,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培育壮大文体旅领域新质生产力,助力辽宁文体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靠“一招鲜”,不刮“一阵风”。我省文体旅产业想要实现高品质融合、获得持久性客流,决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决不能只在乎形式手段不在意底蕴内涵,要以精品意识拓市场,以暖心服务赢人心,既抓“硬设施”也抓“软服务”,把“颜值”变为“产值”、让“品质”更有“价值”,真正擦亮“辽字号”文体旅融合发展的“金字招牌”。
(辽宁日报记者 明绍庚)